5月16日,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党支部走进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开展“追忆文化抗战 涵养民族精神”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回顾1940年到1946年文化抗战历史,展现抗战时期宜宾人民和同济大学等西迁机构同舟共济的生活场景,重温李庄文化抗战历史,感悟初心使命。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关志洁,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吴立菊出席了本次活动。
李庄位于四川宜宾,是一个地处长江南岸小镇。全镇仅1.2万人口,有“九宫十八庙”和大小街巷18条,却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甚至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说。一般人无法想象,这个弹丸之地竟然是抗战时期全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跟成都、重庆、昆明齐名。抗战时期,全世界任何一封写着“中国李庄”的邮件都能准确无误地投递到这里。
1940年12月3日,梁思成与刘敦桢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昆明搬迁到这里。同期而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筹备处、国立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文教机构。从1940年冬至1946年深秋,傅斯年、陶孟和、李济、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董作宾、李方桂、童第周等一批知名学者流寓川南李庄。董作宾在李庄写下了著名的《殷历谱》,敲开了殷墟文化的大门;童第周在借钱买来的二手显微镜下研究金鱼,在胚胎学上取得突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在这里写出《中国建筑史》,敲开中国建筑界的大门。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短短的16个字,改变了李庄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近代文化史。那时很多内地城市在兵荒马乱中自顾不暇,人口不足三千的李庄却毅然敞开怀抱,接纳了来自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学府的一万多学人。这份罕见的胸怀与勇气,让历史永远记住了李庄。为了接纳众多大师、学者及科研机构,李庄百姓做出了一个非常大义的举动——将李庄所有寺庙的菩萨和神像请出去,将寺庙腾出来,更有乡民将祠堂腾出来,为大后方最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场所,也保存了我国大量国宝级的史籍、文物,极大的推动了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人学者在李庄的坚守相比,更感人的是李庄百姓和当地士绅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这是中国数千年耕读文化传承的结果。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节点走进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广大党员一致表示,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更重要的是乡村的社会建设、文化振兴。要带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三农”故事,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跑出好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